记忆时光机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情日记] “内外兼修”的自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11-15 14:00
  • 签到天数: 128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22: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文章阅读网 作者:莯暘
      “内外兼修”的自卑

      “孟母三迁”的故事世代相传,向我们诉说着环境于教育而言的重要性。而这篇文章我要说的环境与教育却不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良性效果,而是在大环境下,来自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的自卑。

      首先,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我们看到了学习机会的平等。在我所在旗县的小学中,都盖起了住宿楼,这为偏远农村的孩子提供了方便,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当下知识人才化,技能人才化的市场下,至少他们没有落伍在起跑线上。

      然后,我们在欣慰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公平时,也不要忘记,去关注孩子内心的情感。他们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家庭,有的甚至是纯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来到相对他们来说的城市读书,那种深入骨髓的自卑,让这种“优越的读书条件”成为抹不去的负担。

      某一天,给住校生上晚自习,有孩子说:“我们老师说了,这个题住校生就不用做了。”这些住校生百分之九十的单亲、贫困。如此的区别对待下,孩子的心里本就存在的差别感更加放大,那种自我式的放弃,让教育的结果白纸化。那种当下环境的自卑印记也更深了。我也完全可以理解,老师留作业题的考虑,但我也理解那孩子说这话时的不自信。有一天去上课,前排坐了一个女学生,我问她:“你们班有几个住校生?”她说:“住校生那点人,我就不想说了。”这就是我所说的:所谓的好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孤独,异化感。班级同学无形中对那些农村孩子的疏离,让他们本来就孤独的心里更加觉得融不入群体,产生自卑感。

      来自孩子本身的自卑感,来自融不入集体的失落,种种因素构成了他们自卑的根源。我们在提供教育设施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这些孩子内心的情感,这是我们高效率教育的关键,也是农村教育中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