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盘古,话伏羲
转自:文章阅读网 作者:东日碧叶说盘古,话伏羲
蔡汉以
2019-09-28
大家都曾听说过---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还听说过---伏羲与女娲造人的故事。那么,这故事的来龙去脉,你知道吗?还有盘古与伏羲是否同一人?
(来源于:道典氏)有人质疑关于盘古是否是汉族固有文化?由于盘古神话影响深远,又是开天辟地之祖,现在说一说盘古的神格及其文化性质。
质疑盘古很正常,原因有几点:第一,盘古神话出现得比较晚,根据官方资料描述,三国时代才出现。第二,官方说法一直认定盘古非汉族神话,乃是南方壮、瑶等盘瓠(hù)为原型发展而来。第三,盘古地位已然极限,系开天辟地之祖,天地万物之先,此极限地位,而文献中少有提及。要从文化角度论证盘古神格的真伪,是个大工程,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今特撰文详细解说之。
关于盘古,普遍认为出自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三五历纪》已佚,关于盘古文献被《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引用)“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语出《三五历纪》)
《三五历纪》记载,天地尚未开辟时,处于混沌状态,混沌之中孕育了一个生命,盘古,祂开天辟地,从此有了天地之分。这也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由来。但是,盘古神话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关于盘古神话的身份,大概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本土说,一种是南方少数民族来源说,一种是印度来源说。那么,我们来一一剖析一下。
坚持本土说的,如吕思勉先生,《中国哲学史》教材就曾引用过吕思勉的一段话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言下之意,吕思勉认为根据《艺文类聚》、《三五历纪》等文献作为佐证,证明盘古神话虽然出现在文献上不多也比较晚,但属于旧传说,广为流传。
《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作品,自然算不得早。不过《路史》中引用过一段话,来自《六韬大明》。“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徳生成,人事安寕,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贑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语出《路史》)
《路史》是宋朝时罗泌(mì)著作,他也是一代史学家,引用《六韬》说盘古之宗不可动也,这是将盘古的记载锁定到《六韬》时代。一般认为《六韬》是西周时期姜子牙书写的兵书。但是,今流传下来的《六韬》版本中并无此记载,也无大明篇章。以罗泌一代史学家之威望,断不可能造假瞎说,如果他要造假,与他同时代的史学家知道《六韬》中没有关于盘古的记载,那《路史》写出来怎么服众呢?罗泌又如何向史学界交待呢?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至少在宋代时期,《六韬》中还要关于盘古的记载。宋以后失传。
关于《六韬》,历史上到底是不是姜太公的作品,也进行过长达千年的争议,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既然《六韬》不是伪书,那先秦也有关于《六韬》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记载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苏子即苏秦,这里的《周书》指的就是《太公金匮(kuì)》或《太公阴谋》。这个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就是《六韬》。
虽然还是不能肯定就是西周时期的兵书,但先秦的记载和银雀山汉墓的出土,至少肯定了《六韬》不会晚于战国。《六韬》不会晚于战国,又不是伪书,那其中关于盘古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只是可惜宋之后遗失了。那么,关于盘古的三种来源,差不多可以直接否定掉印度来源说(佛教传入),也可直接否定掉南方少数民族来源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先秦诸子的作品中没有提到盘古呢?
其实很简单,盘古一词在当时尚未发展出人格化或者说神格化的含义,当做人或神来记载自然是少有的。但是,在义理概念中,盘古其实已经出现,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说起盘古一词的根源,先要从《墨子》中入手。“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语出《墨子天文志上》)其中说到的以度天下之方圜,这里的圜通圆,但不完全等同于圆。在墨子的概念中,符合规矩的才叫圜。含有空间的意思。“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语出《墨子天文志中》)墨子在《天文志中》进一步阐述。
为什么墨子不断强调方圜呢?“今轮人以规,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圜之别矣。是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久远也。”(语出《墨子天文志下》)墨子解释道:知方圜之别,置立天之,以此来作为仪和法度,则天下就会长治久安。所以方圜久远。方圜久远则成为墨家的一条简化座右铭,也成为墨家奋斗的目标。久而久之,方圜久远,也称之为“圜久”。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久昌。”(语出《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中也有着类似的概念。证明吕氏是非诚认可墨子这一概念的。
关于墨家圜久的概念,差不多等同于庄子和文子提到的宇宙概念了。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语出《文子自然》)“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语出《庄子齐物论》)
道家的文子和庄子是最早提出宇宙的概念。“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上下四方曰宇(空间),往古来今曰宙(时间)
所谓宇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总称。至今我们还在用宇宙这个概念,将来会用得更多更广泛。宇宙和圜久之间,其实就属于同质异述的关系。上下四方曰宇(空间),形容为圜,往古来今曰宙(时间),形容为久。为什么叫宇宙呢?“命曰宇宙,知宇故无不容也,知宙故无不足也,知德故无不安也,知道故无不听也,知物故无不然也,知一而不知道,故未能里也。”(语出《鹖(hé)冠子天权》)“夫天宙然示人神矣,夫地他然示人明也。天地奠位,神明通气,有一有二有三。”(语出《太玄经》)“横四维而含阴阳,紘(hóng)宇宙而章三光。”(语出《淮南子原道训》)
不同的典籍都告诉我们,时间无限、空间无限,人要知其奥秘,需一定的参数来衡量,有了对比方之其大小。宇,原本是一定范围的疆域,宙是驾驶着船能走到极远的时间。所以叫宇宙。
当圜久之圜替代宇宙之宇时,在表述空间地域上,往往会用上圜。“不勤乎四职者,谓之穷民,役诸圜土。”(语出《中论》)盘古的盘字,在先秦汉字中并不是盘子的意思,是圆状的东西,叫作盘。所以盘古其实就是圜古,而圜古就是圜久,因为古和久同义。圜久又来自宇宙。那么关于盘古的脉络就很清晰了。
宇宙→圜久→圜古→盘古。这就是盘古的真实身份,是由道家的宇宙义理逐渐有了神格化,进而转变为开天辟地第一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盘古开天了,因为盘古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盘古。
盘古虽然发展成开天辟地第一神,但其神话的内容确显得那么俗套,拉低了档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以后有机会再说这个问题)后来,盘古成为道教的元始天王,进一步成为元始天尊。见“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授号,曰:元始天王。”(语出《云笈七笺》)
明代元始天尊瓷塑像。在道教中,元始天尊的诞辰日是冬至日,冬至是农历法中的元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既然元始天尊是天地开辟者,是宇宙义理的神格,自然是冬至日诞辰了。
那么,伏羲与盘古是同一人吗?
(来源于:小娟带你看天下)在后世的古史系统中,伏羲氏与古帝太皞(hào)(太昊)是一人,后世多认为这是刘歆拼合古史的结果,但太皞的确与伏羲有一定渊源,伏羲即太皞(hào)亦有一定依据。
杜注云:“太皞(hào),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名官。”《淮南子天文训》云:“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兽苍龙。”太皞氏以龙纪,这与伏羲的龙蛇图腾属性相合。《越绝书计倪内经》云:“太皞治东方。”很多文献皆载太皞乃东方之帝。在甲骨卜辞中就记载有这么一位“东方之帝”,名为“析”。另《山海经大荒东经》云:“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mào),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东方曰折”之“折”,实即“析”也。胡厚宣先生据《说文》中“析,破木也。一曰折”,又据《广雅》“析折,分也”,认为“盖析折义同,且形亦近”(参见先生名文《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析”即伏羲之“羲”,为东方之神的徽记。准此,伏羲与太皞实为一人,乃东方之帝。《楚辞》中《九歌》有《东皇太一》一篇,“东皇太一”在楚人心目中受尊崇之至而楚王室系华夏族的直接后裔之一,其神祇体系也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华夏族的上帝观念。
“东皇太一”即太皞,为华夏族之最高神衹,即上帝。在后世形成五方帝的概念之后,太皞(伏羲)遂为东方之主神。至迟在司马迁时伏羲与太皞已是一体,故称西汉末刘歆改造拼合之说并不能解释伏羲与太皞的联系,何况我们不能举出反例证明二者绝无关系。《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太皞之墟也。”陈国是虞(yú)舜(shùn)后代,陈国又尊祀太皞。《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宿、须句颛臾地望皆在海岱地区,有人以此认为太皞乃是东夷集团的人物,不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既然虔祀太皞,只能说明四国为太皞之后,却不能说明太皞仅仅是该四国之祖、太皞地望仅限于四国地望。
上述陈乃太皞之墟,同样说的是太皞的后裔分布,而非太皞本身的地望所在。太皞(伏羲)乃华夏祖神,风姓。风者,凤也,乃是东南地区鸟图腾的体现。杜金鹏先生指出,良渚文化的神祇主要是祖神和太阳神。实际上良渚文化的神徽图像是良渚文化先民的祖神兼上帝,亦是太阳神,二者是一体的。神徽的主体形象是鸟,鸟在良渚文化先民的意识中与太阳是同构的。而“太皞”又作“太昊”,无论写作什么,都是大太阳神的意思,从伏羲与太皞的神格上看两者也是一致的。另外,良渚文化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都出现了相似的刻划文字,有学者即释作“昊”字。由此看来,伏羲与太皞系同一者并非无稽。
伏羲即太皞,当可深信。事实上,在后世的记述中,伏羲与太皞早已融为一体,难分难解了。在明确了伏羲的身份之后,我们再来看伏羲与盘古的干系,所谓盘古开天辟地,实乃伏羲、女娲神话的演化。过去有学者对此有所论及,然皆一笔略过。
1。盘古神话始见于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记》,其迟出颇惹人怀疑。而后其被汉族尊为开辟之祖,遂成鸿蒙以来华夏第人。其实盘古神话汉族早已有之,盘古便是伏羲。袁珂先生指出:“二者神话出于同源之说,盖可相信。”盘古开辟鸿蒙的神话模式与伏羲创造文明、女娲补天造人及二者化生万物的传说具有同构的模式。
2。盘古、伏羲音训可通。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指出,查之音训,伏羲、盘瓠古音相通,二者盖出一源。伏羲与盘瓠为双声(此承胡小石师说)。伏羲、庖(páo)牺(xī)、盘古盘瓠(hù),声训可通,殆属一词。
3。《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这更与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相合。蛇系卵生,这可能正是神话中盘古卵生的由来。
4。有不少口头文本可证女娲之婚配还可作“盘古”。如瑶族《插田鸟》讲述的便是女娲与盘古结婚生人的神话,而流传在浙江兰溪的一个故事版本《女娲补天》的主角正是盘古与女娲。
5。南北朝《述异志》卷上云:“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吴楚”、“夫妻”、“阴阳”三语便将“盘古氏夫妻”锁定在伏羲、女娲身上矣。
6。良渚文化的神徽即伏羲,其为鸟图腾与龙图腾的结合体。董楚平先生考证良渚文化玉琮和玉璧上的“阳鸟祭坛图”表征的是“鸟祖卵生日月山”的神话。《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郭璞注云:“卵生。”又《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郭璞注云:“即卵生也。”学者皆谓羽民国、卵民国在东南地区。
《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太平御览》卷二《天部二》引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记》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的先民皆有“卵生”神话,而盘古(伏羲)从卵中出生,或是华夏始祖鸟图腾崇拜的反映。由于伏羲是龙蛇与凤鸟的结合体,故其卵生传说与两者都可能存在联系。
7。在海盐农村发现的神歌手抄本《伏羲王》讲述的故事背景乃是混沌未开、宇宙洪荒之际,这实际是开辟神话的背景。而故事中伏羲与女娲产下了一条蛇,而斩蛇的结果也不是繁衍人类,而是创造了天地、四季、四面八方、昼夜、大地山川河流……
这更与盘古开辟及化生的神话相合。前苏联学者李福清认为,这里糅合进了盘古肢体化生型创世神话的内容,其实这正是伏羲与盘古原本一人的缘故,而伏羲、女娲产蛇则是蛇图腾崇拜的反映。
盘古神话,或谓源自印度,或谓源于苗族的“盘瓠(hù)”传说,实际上其与“盘瓠”无涉,更非源自印度。盘古神话是华夏族的原生神话,
因此,盘古正是伏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