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灵and序曲 发表于 2019-3-27 12:42:23

成长的理解

转自:文章阅读网 作者:艾祎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当她明白死的含义时,突然扑进我怀里,哭着说“妈妈,我不要你死,我要你永远活着”。那一秒,思绪万端,觉得对女儿付出所有都值得。

  看到一个搞笑的段子,说一个业主在小区里贴寻物启事,内容如下,由于辅导孩子做作业太生气,把孩子书包从窗户扔到了楼下,作业本上名字是张某某,如有捡到者麻烦联系电话138XXXXXXXX。同事的女儿今年9月份上的一年级,跟我吐槽说自从孩子上学后,自己满脸都是痘痘,从来没有消过,青春期都没有长过这么多痘痘,这次全爆发了,整个冒火!还说让亲妈秒变成后妈只需要一件事,那就是陪写作业。回想起来,我女儿总的说来,都比较懂事 ,上学了,自己会学习,作业都自己完成,不用我辅导。觉得女儿特别让我省心,是个让我特别满意的孩子。

  小升初时,觉得女儿成绩不错,去报名参加私立学校考试,结果都以几分之差落榜。按照户口划片录取去读的初中,是个名声特别不好的学校。我十分不甘心,挖空心思的到处找人,想为女儿换一所初中。跑了两个月,不停地在希望和失望之中纠结,还大义凛然地拒绝私立学校提出用钱抵分数的交易,觉得一个初中,何必花十几万。结果可想而知,所有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最终都是泡影,只有收礼收红包,酒桌上的确凿承诺如同电影一样真实,时时回放。终归承认,自己虽然是社会的一份子,但对于社会,对于人与人的利益交往,始终是个门外汉,一窍不通,无能为力。

  女儿只好去上那个划片的初中,开学第一天,开家长会时,看见校园里贴了不少山东昌乐中学的学习模式,心里突然很凉。校长又在家长会上说:本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我听着,觉得快晕过去了,我见过这种模式,课堂上,老师基本不讲,就是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老师用几分钟总结一下,一节课就完成了。那一天,拖着沉重的脚步,不知如何到家的。真后悔自己是个吝啬鬼,舍不得拿钱让女儿去私立学校。现在,学籍已经定下来,无法调换学校了。欲哭无泪。最后只有寄托希望于请家教老师了。

  女儿上了一周课后,传递来的信息似乎没有那么让人沮丧。好像没有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生,是老师主讲,而且每天作业不少,不交作业的马上请家长。年级组长就是班主任,很严厉。老师是初三刚毕业的原班人马,上一届考上一中的学生24个。

  “你就去做24个之一。学习有困难我们就请家教。”这就是我对女儿的要求。

  女儿真乖,三年初中,没有请过一个家教,她基本保持年级前十名左右。原本计划用于请家教的钱就做为旅游资金,假期带女儿走了不少地方。初中毕业,女儿如愿考上一中。三年高中,也没有请过家教。高考考了六百多分,去了她自己报的学校读大学。

  女儿的读书生涯,我除为她生活上操心外,为她有时熬夜做作业担心她身体焦虑外,几乎都比较顺畅。我觉得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我认为,不让父母操心,就是一种孝顺。如果一个人不成器,天天生活在父母身边,大小事情都要父母操心,怎么能算孝顺呢?

  可上大学的女儿,慢慢的让我觉得,自己的未来,还真的得自己照顾自己,不能指望她。

  女儿不再同意和我一同旅游,没有什么理由,就说她喜欢一个人行动。果然,假期,一个人乘火车去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去了七八天。回来说玩得比较舒心。我努力回想自己是她这个年纪的情形,无论如何都没有想一个人独自呆着的情形。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害怕独自呆着的一个人,大学的假期,因为没有资金旅游,总是回家,帮助家里做事和做饭,或者,看书听音乐。周围总是有人,爷爷奶奶,父母,弟妹,总是在互相互动中快乐而又愉悦欣慰。最让人温暖的画面,就是晚饭后,大家围着一个火炉,听爷爷奶奶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妈妈把饵块切成一片片的,放在火炉上考了,大家互相吃着,爷爷奶奶牙齿不好,一片饵块吃半天。然后,又吃水果,爷爷奶奶的苹果,梨子,要用调羹刮成细茸才能吃,我就喜欢做做这件事,用一个小碗,把水果刮成细茸,看爷爷奶奶吃得露出开心的微笑,我就觉得特别开心。

  女儿是独生子,没有大家庭,没有亲密的兄弟姐妹,她的喜怒哀乐似乎都得自己消化,她来到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注定了许多方面,她都是孤独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她谈到自己的悲伤,她的话让我无比惊讶,她说“你告诉我这些,是想让我安慰你吗?你觉得有用吗?”我说安慰肯定有用。可她接着说“你告诉我的这些,直接让我懵圈了,我都被你绕晕了,我如何安慰你。”“即使安慰你,也是虚情假意的。我不喜欢做作,所以不会安慰你。”

  多么冷静而又冷酷,理智而冷漠。让我觉得她好自私啊。

  她和我讨论过社会的人和度量的人,和别人相处的所有礼仪她都有,也会容忍,也会大度,就算遇到不懂事的朋友害她损失一大笔钱,她也会忍着,而在之后的生活中,节衣缩食地弥补这个损失。她说她有个体独立的时刻,这个时刻,她不用去讲社交礼仪,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讲假话,而这种个体独立的环境,只有在家里。“难道在家里,我还要虚情假意吗?”

  肯定不用,女儿。她说的是真实的想法。但是,作为妈妈,也有害怕女儿特别真实的时候。

  觉得女儿奇懒无比,比如,做菜不小心划了手,她最多说一句“小心一点,用水冲一下,找个创可帖贴一下。”她不会停下手上的事,主动给我找创可贴。更不会说,我没做完的事她来完成。我明确提出来后,她会去把创可帖找来,对于完成我无法完成的事,她拒绝,说“不用做了,我们不如出去吃,要么,叫个外卖。”

  有时候,她和同学,会偷偷的在宿舍,用十分简陋的烧水壶“烫火锅”,吃得不亦乐乎。在家,她自己要吃个苹果,都懒得削皮。遇到实在不能削皮就吃的水果,就卖萌,说“好妈妈,帮我削一下”。

  记得同事告诉我,她母亲是在吃过饭,洗碗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倒下,送往医院不治而亡的。那时,三十多岁的她,饭都不会做。可今天的同事,会做许多好吃的菜品,还会烤面包,蒸包子之类我觉得高难度的食物。

  好吧,女儿把家当彻底放松的地方,我可以不过多要求她,也许有一天,会有一种环境一种情况让她心甘情愿地学习做一些家务事,并且乐意做她之前都不会做的事。

  回想大学假期回家,好多时候,妈妈都悄悄的就把我的衣服洗了。我也会把爷爷奶奶,一大家人的被褥、衣服全部找出来,洗上一天,看见太阳光下五彩缤纷的衣服在风中晃悠,感到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只有相信,人都在成长,自己确实不能逼着女儿成长。也许她独自旅行,并不是嫌弃我。她不愿做家务事,并不是不体谅我。她说直接而且冷酷的话语,也许并不是想伤害我,只是她的真实想法而已。我是不是不应该大惊小怪,而应该平静对待,让时间,让成长慢慢解决目前我看不惯并为之焦虑的事情?

  想到有一天,我要于她先离开这个世界,她有一天要独自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亲人的环境里生活,就有一种焦虑的疼痛布满全身,让人无法呼吸。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那么,我真的没有必要逼着女儿成长,一下子就要在许多方面,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儿。

  看来,我应该继续让家温暖起来,继续让女儿说:想着你也是知识分子,我打算告诉你我的一些想法。

  然后,我要尽量控制情绪,听女儿吐出一些我闻所未闻的,可以让我心脏加快跳动的一些想法。先耐心的听。之后,再用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慢慢消化她传递的信息。

  回想自己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父母说过自己的许多想法,预料他们不会理解不会接受,干脆不说。其实,我对自己的父母是封闭的,在思想交流方面也算是屏蔽了他们。

  女儿对我打开她真实的一面,我怎么能因为与她有分歧,有代沟,就排斥她,指责她,让她屏蔽我,而让她待在孤独的世界,自己消化她对世界的不解呢?她倾诉的,也许正是她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我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阅历让她改变对世界的探索。我能做的,也许就是倾听,适时的建议,如此而已。

  就让我们在相互拥有的有限时光里,尽量温暖彼此,阳光前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长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