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时光机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情日记]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2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22: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文章阅读网 作者:五月榴花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芳华》终于绽放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滴滴鲜血染红它

      《绒花》这首带有年代感的老歌一出来,就触动人心。它来自于1979年上映的电影《小花》,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从小就对这首歌特别喜欢,所以在电影《芳华》开场时听到这首歌的旋律自然倍感亲切,但当两个小时的时间随着大荧幕上的光影流逝之后,这首《绒花》再一次出现时,在歌声中回味自己的芳华,任泪水沾湿衣裳,我突然明白了这首歌反复出现的意义,这146分钟的光影故事,不就是《绒花》这首歌歌词的体现吗?

      那些经历过年代变迁的人,看完后会很感动;只在书本上读到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也会在电影里看到父辈年轻时的“芳华”。我想,每个人都能从《芳华》中找到感动。

      刘峰:善良的代价

      刘峰,一个木匠,参军后由于表现出色从基层连队被调到了文工团,在这个以高级知识分子和军政官员的子女居多的群体中,刘峰深知自己跟他们的差别,这是一种骨子里的自卑,所以他才会事事争先,去做“活雷锋”、去成为标兵模范、去帮战友做沙发、去谦让上军校的名额。因为他觉得,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很知足,只有这么做,才能让自己更加融入这个群体中去。人活着要善良。他一无所有,只有善良。

      但刘峰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美好憧憬,在那个天地一片红的年代,他固然可以压抑住自己的内心,但当温柔的春风吹来之时,他也迈出了自己勇敢的一步,但这一步却让他掉进了深渊。文工团要的是“活雷锋”刘峰,而不是“普通人”刘峰,他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宣泄自己的欲望。于是,不愿低头的刘峰被扫地出门,再一次下放去了基层连队,从尘埃中爬上来的他,再一次回到了尘埃之中。刘峰被“发配”到了滇越边境,接着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捡了一条命,却少了一只胳膊。

      何小萍:美丽与哀愁

      何小萍,一个文革中被打倒的“坏分子”的女儿,甚至为了生活不能姓自己生父的姓。在那个唯成分、血统论英雄的年代,她无疑是最底层的存在。她勤奋刻苦,但因为身上背负着不应该背负的包袱,总是有意无意的成为被怀疑、被嘲笑的对象。她是一个笑话,可是谁又说笑话不能精彩的活着呢。

      当刘峰被推下神坛的那一刻,只有何小萍,用笨拙的温柔抚慰他,无用且无解,但她最懂孤立无援的感觉。他接她进来,她送走了他。“她从未被善待过,所以她更能发现善良,也更珍惜善良。”

      刘峰的“触摸事件”让何小萍寒了心,冰凉彻骨的寒心。她不是为了自己寒心,而是替刘峰寒心,他那么好的人,纯粹的如同赤子,竟然被陷害到这种地步。当然她的失落也没人懂,她一直喜欢刘峰,整个集体里,就只有刘峰对她好。于是,她决绝地要摆脱这个集体。当她装病被发现,然后被上级“发配”到西南边境,听到调令那一刻她嘴角的那一抹微笑,含意深远,如此便不再是这个集体一员了。

      在西南的战地医院里,何小萍见识了生死,她把一个个伤员从死神那里拯救,也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化作尘土。她知道刘峰也在不远的战场上,却从未见他一面。在一个医院被轰炸的日子,她疯了,同时也获得了一枚英雄勋章。

      乍看之下,何小萍和刘峰这两个人都没什么错误,或者说不像坏人。但是为什么命运会如此糟糕?恐怕只能从他们“与众不同”这点寻找答案了。一个是勇于坚持自我,一个是好到没朋友,都有那么点“不同流合污”的意思。但在那个年代,这都算是“罪过”了。

      这个世界一直在耳语我们:不合群就是最大的罪过。就算别人说的都是造谣,你也活该。谁让你是这个集体里最容易让人想起“不合群”这三个字的人呢?纵然你本性没有多坏,甚至比别人更感性更善良,可就是难以被看见,难以进入那个话语圈子,于是被当成了透明人,被伤害了还要被说是罪有应得。在话语圈子里,总有一大批自说自话的人,身边围拢了一大批拥簇者。他们主宰这一切,决定了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的遭遇。这种差别自年少时便开始,自此不曾更改。

      如果要细究“孤立”这回事,就是话语圈里难以容下另外的声音。大家都发出欢快的声音,一个沉默的和一个悲伤的,必然就被排除在话语圈之外。大家都在吃喝玩乐,一个学习的和一个梦想着的,就很容易会被人误会。因为你如此不一样。

      孤立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几乎是自动筛选的。从何小萍的身上,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未必多么不合群,但就是不讨人喜欢,也许就是因为看不顺眼。这就是每个人不自觉地在做的事,无意中伤害了所谓的“不合群”的那个人,却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道歉。因为社会原本如此,动物世界里也是这样,一个不被集体接纳的生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离开。而这个无关善恶,更像是本能。反正人们都这么活着,反正动物们也都这么活着。

      全片最触动我的就是那场独舞,临近影片结尾时,经历战争与荣誉的何小萍出现了精神障碍,文工团谢幕时演出《沂蒙颂》。当动人的音乐响起,舞蹈的肢体记忆换回何小萍那段芳华的记忆,她独自一人走出剧场,在草坪上翩翩起舞,芳华伊始……你可以感受到,在她内心深处是以如此美丽的绽放压倒被蔑视的屈辱,赢回本应属于她的荣耀,这一刻,关于信仰、对集体的控诉、青春之殇,一场戏就都在里面了。看到此处,我早已潸然泪下,一个多么善良的好姑娘,被毁了,我期待善良!

      胜利下的阴影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让战火中的《芳华》纪念在战争中为维护国家尊严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友们,他们不应该被忘记。”冯导是这样评论那段尘封30多年的对越作战的历史。

      什么是战争?冯导只用了六分钟去表现,瞬间的惨烈和悲壮,血雨腥风、血流成河。

      战争中,他失去了一只手,她进了精神病院。胜利过后的大多数人,得到的是什么?在那个年代,多少年轻的生命奔赴战场,又有多少人能平安回家?战争结束后的悲怆和伤痛,又有几人能记得?许多人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这些烈士几乎都像《芳华》中何小萍护理的重伤员石林峰(16岁,不知道果丹皮为何物)一样,是中国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农村,经历过贫困的童年,却没有恋爱、婚姻和后代,他们自己的芳华永远被定格,把痛苦和思念留给了家人……

      我还记得,那一年(79年)入越作战,我最英俊帅气的大表哥临危受命、放弃军部参谋的职位只身冲上前线,战场上负伤后他用身体滚向雷区趟出了一条血路,为战友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他长眠在异乡;我还记得,因为表哥的牺牲,大姨哭瞎了双眼,新婚的表嫂听到噩耗用头撞墙;我还记得,《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那些歌曲传唱校园,曾经唱遍大江南北;我还记得,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非常精彩,梁三喜的牺牲、梁母的善良、靳开来的率直,小说里的描写至今难忘,“位卑未敢忘忧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我还记得,哑弹是会要人命的,吃甘蔗是会违反纪律的……战场上的那些花儿,那些岁月,那些事,那些人,还有那渐行渐远的青春……

      30多年过去了,有人模糊,有人淡忘,还有人一无所知,从这个层面来说,《芳华》的出现,意义深远……

      写在最后

      《芳华》里有句话,“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 沧桑经年,“活雷锋”刘峰和“万人嫌”何小萍这两个没被生活善待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因为幸福很难,被善待很难。所以他们往往更懂得珍惜和爱护。

      从影院出来“绒花”的旋律让人久久不愿释怀,歌声的流动穿越了时空,触碰到青春的灵魂,如同我们的青春,如同我们的人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无论我们多么留恋都总是会流水一般逝去。

      记住岁月,记住芳华,致敬你们、我们、他们曾经的青春芳华,

      那个特别的年代军人的青春芳华,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献出青春芳华与鲜血生命,在时代变迁中迷茫不知所措……

      《芳华》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和救赎,借助此片,穿越时空,致敬《芳华》,更向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们,敬礼!

      感谢冯导与严歌苓展示了一代人的记忆,一代军人的青春芳华,那是那一代人的青春回放!

      永远的芳华,向经典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