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时光机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励志文章] 悲惨世界评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128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1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一个重累犯(多次犯罪的人)冉阿让,一个妓女的私生女珂赛特,还有一个法国大革命的参与者马吕斯:这就是《悲惨世界》的世界核心。
    滑铁卢战争的惨烈,法国低等人民的辛酸生活,法国大革命的壮阔……雨果用一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这一切。这本书像一卷跨越半个世纪的画卷,每一幅图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那么的真切入微,让我们亲身体验了贫穷的人民在法国社会底层边缘挣扎的生活。
    正如人们对这部书的评价:这是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雨果在写书时已经指出了苦难生活的源泉。冉阿让的一生如同在大海浪头上漂流荡的船只,沉浮不定。他的入狱体现了“贫穷使男子潦倒”:他为了获得一块面包给孩子填饱肚子,打碎玻璃从面包店抢了一块黑面包。这个举动让他被判入狱,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让他在资产阶级的迫压下生存下去,雨果让冉阿让拥有了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和罕见的勇敢机智。凭借这些,冉阿让才一次次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下生存下来。他具有非常的活力,是一个传奇。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也曾当上过城市的行政长官,但是因为他的善良他又失去了这些,开始了提心吊胆的逃亡生活。他隐姓埋名,在阴暗的修道院中度过了几年,然后经历了巴黎起义,最后还经历了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怀疑。然而他最终还 是获得了自由,获得了珂赛特的认同。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书的末尾4句话来概括: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
    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
    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
    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芳玎的生活则是“饥饿使妇女堕落”的写照。因穷困而堕落为娼妓的芳玎,一生都是在社会底层中生活。或许有部分是德纳第夫妇的原因,但她的孩子珂赛特如果不寄放在德纳第夫妇那儿她将会无法生活。芳玎成为娼妓,只是为了让珂赛特和自己能生活下去。在这里雨果把资产阶级的黑暗描写得异常清晰:冉阿让的工厂里的管事的女工,只因看芳玎不顺眼就把她赶出了工厂,使她失去了生活来源;而她沦为娼妓后悲惨求生,却受到所谓的“上层公民”的侮辱;她奋力反抗侮辱,却被资产阶级的法律所打压,要将她捉入监狱。虽然她被冉阿让所解救,可是她的身心却被彻底的毁坏,除了孩子珂赛特她对这个暗黑的社会已毫无牵挂——她的最终愿望只是能再看珂赛特一眼。可是她的愿望没能实现。在那个以钱为上的社会中德纳第夫妇没有放走珂赛特,只因为珂赛特可以为他们带去钱,若放走珂赛特他们就无法从芳玎那儿再骗得钱。芳玎的一生都是悲惨的,这是在黑暗社会下造成的悲剧。这出悲剧不只有芳玎一人在出演,几乎那个社会的所有中下等人民都在这出悲剧中出演过重要角色。芳玎虽只不过是这幕长长的悲剧中的一个普通人物,但她的生活经历却代表了几乎一切被压迫的故事。
    还有珂赛特。芳玎的私生女珂赛特,以及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则是“黑暗使儿童羸弱”的表现。珂赛特童年受德纳第夫妇所压迫的生活和在修道院的晦暗的生活,使她性格软弱。如果没有冉阿让的照顾,珂赛特的生活也将是有个悲惨的结局。雨果让冉阿让遇到了芳玎,使芳玎离开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又让冉阿让遇到了珂赛特,使这个可怜的私生女摆脱了德纳第夫妇的魔爪,拥有了个安逸的,还比较舒适的生活。尽管只是一瞥,我们仍然从珂赛特童年的生活中体验到了被压迫的酸辛。作为寄放的她,在看到德纳第夫妇的儿女们玩布娃娃时只能玩玩自己的破布和小刀,连碰碰德纳第夫妇儿女的娃娃都要遭到挨打;才几岁的她,却几乎要做德纳第夫妇所开的客栈的所有工作;在寒冬腊月,她还要穿着薄薄的衣服走几里路去打水……她是一瞥,而作者对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的描写则是让我们看清楚了在那个社会中儿童的凄惨生活。伽弗洛什在下雨时躲在广场的雕像肚子里避雨,在公园喷水池边捞“上等公民”吃了一口的蛋糕充饥……由于机智他才得以在巴黎社会的暗流中生存下来,成长起来。由于对社会的反抗他参加了巴黎起义,与安灼拉,公白飞等起义者一同革命、战斗,最终在革命中丧生。不,不是丧生,就如同雨果在书中说的,“这孩子的伟大灵魂飞升了”。他终于摆脱了悲惨的流浪生活,他的灵魂一定是闪闪发亮的雕像。
    雨果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他相信这种压迫是造成人类社会苦难的核心原因,他认为只有推翻这种阶级制度,这种黑暗的制度,才能使人的生活真正光明。巴黎起义的描写,则是对推翻资产阶级压迫的行动写照。还有滑铁卢战役的描写。至少3万字的战役描写,清楚的讲述了滑铁卢战役的全貌。有人认为这没有必要,可是我认为雨果用如此多的篇幅来描写滑铁卢战役是有他的目的的。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形国家,可它却是反对贵族,反对资产主义的国家。雨果描写这个国家的消亡,表现了他对那种黑暗社会的痛恨和对新的,民主的社会的建立的希望。可惜滑铁卢战役却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雨果所痛恨的资产阶级的压迫又回到了法国社会中,继续着吃人的行为。推翻这个社会,需要人民的反抗。雨果在后篇写的巴黎起义,则表现了这种反抗。安灼拉,公白飞,费伊,博须埃,库费拉克,马伯夫老爹还有于什卢大妈都是社会的工人,农民。他们也是社会底层的人,但他们有着推翻这个社会的心。在这次起义中他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与黑暗社会做殊死的斗争,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还有一些人,那些大名鼎鼎的,甚至是旧军界的人士,答应参加起义并用荣誉做保证的人士,却没有出现在革命的战斗中。对他们,雨果的评价是“有些人遵守荣誉的信条,就像观望星体,隔着十分遥远的距离。”
    这部小说也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哀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冉阿让,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他最后的精神崩溃投河自尽,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破产。只有崇高的道德,才是社会上的真正的“法律”。用这种“法律”,才能改造人的灵魂,让它成为崇高圣洁的灵魂。正是获得了这种“法律”的改造,冉阿让才会在最后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警探沙威。而不是杀死他。这是冉阿让精神的升华,是雨果《悲惨世界》的升华。
    这是一部史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19世纪文学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将会永远受到我们的重视,因为“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